当前位置:
首页 > 影评杂谈 > 评分9.1 五项奥斯卡大奖加身,这类题材的电影,至今无人超越

评分9.1 五项奥斯卡大奖加身,这类题材的电影,至今无人超越

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只是不断的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然后,在某种早已约定俗成的制度与规矩中,将自己的个性慢慢消磨,以此来完成与社会共性的融合。

这让我不由的想到了北岛那首叫做《生活》的诗歌,全文只有一个字“网”,正是这一个字,却给了现实社会最为精准的概括。

也只有1975年上映的《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才可以配得上北岛的这首诗句。

评分9.1  五项奥斯卡大奖加身,这类题材的电影,至今无人超越

《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除了在次年奥斯卡颁奖礼上,收获了多个令人瞩目的奖项之外,更多的是,电影内容所传递出来的,对于社会与个人,对于制度与自我,对于个性与共性的种种思考

整部电影大部分的活动空间,是一座疯人院,将原本属于正常人的麦克墨菲无情的丢了进去,然后,在无形中,演化成了两股力量的对抗,那就是作为管理者的护士长与被管理者麦克墨菲

此时,一张巨大的网也缓缓铺开。电影中从头到尾渲染的压抑感,丝毫没有因为略带幽默情节的故事内容,而稍微消减半分,反而让观众从这些喜剧效果中,慢慢窥探出了创作者对于现实生活中,模式化与刻板化的无情嘲讽,以及对于制度化的深入思考。

评分9.1  五项奥斯卡大奖加身,这类题材的电影,至今无人超越

我们都曾是没有进入疯人院之前的麦克墨菲,可是,后来的我们,都成为了躺在病床上,被强制摘去大脑额叶的麦克墨菲。空洞无神的眼睛,毫无自主性的身体,被阉割掉的自由天性,最终,只剩下让社会满意的听话肉体。

1

作为一部上映于四十多年前的老电影,如今再去回看,依旧觉得新鲜无比。这种新鲜感的保持,并不是因为内容的超前,而是社会在发展中,体现出的个性与共性融合与对抗的过程,从来没有改变过。这是一种无法用物质富足来阻止的对抗,因为它全然来自于自我精神与社会强制的博弈。

评分9.1  五项奥斯卡大奖加身,这类题材的电影,至今无人超越

看《飞越疯人院》,很容易想到《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只不过,《飞越疯人院》具有更大的反叛意味,而其中塑造出的麦克墨菲,明显要比安迪的形象更贴近大众。因为,普通大众所能接受与亲近的,自然是与他们拥有类似生活经历的普通人士,显然,麦克墨菲的放荡不羁与嬉笑怒骂,更容易达成这种情感共识。

《肖申克的救赎》总体上来看,是通过制度化夹缝中,对于希望与自由深入的表现,来突出所要表达的主题,而《飞越疯人院》则更多的是,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将镜头牢牢对准疯人院的这群被社会排斥的人,从而探讨如何在制度中坚守自我的主题。

评分9.1  五项奥斯卡大奖加身,这类题材的电影,至今无人超越

作为罪犯,为了逃避监狱繁重的劳动,麦克墨菲因为装疯卖傻,被送到了疯人院做精神鉴定,而他这一逃避行为,其实,让自己从一个制度,跳入到了另一个制度中。当麦克墨菲以为就此可以无拘无束,却不曾想,这个小小的疯人院,其实,正是他走向死亡的最终归宿。

电影中的疯人院,给人的感觉总是很安静的,这里的相处模式,甚至比社会都有条不紊,让我一度怀疑,疯人院才更像是正常的社会。这种认知的错觉,无形中给了我一种潜在的压抑情绪。

柔和的光线下,所有的病人都在按照医院的时刻表重复着每天的事情。

自由活动的时候,小部分人蜷缩在一角打牌;吃药的时候,配合着一直布标的轻柔音乐;表现好的时候,可以按照设定好的路线出去放风,每次都得参加扒拉别人伤口的谈论会。

评分9.1  五项奥斯卡大奖加身,这类题材的电影,至今无人超越

作为这里的管理者,护士长拉契特从来都不想有人破坏这种习以为常的管理模式,因为,利用约定俗成的制度将人刻板化甚至模式化,是为了更好实现对于每个人的控制,而剥夺人天性的目的,则是让个性逐渐被共性所取代。

不需要反抗者,甚至是质疑者,只需要听话者,直到,疯人院里来了个“异类”麦克墨菲。

导演安排麦克墨菲的出现,是为了试图打破某种麻木的仪式,从而给每一独立个体自主选择的权力,这是一种向权威的挑战,向制度发起的冲锋。

评分9.1  五项奥斯卡大奖加身,这类题材的电影,至今无人超越

麦克墨菲不按规定吃药,要求改变作息时间,鼓动每个人尝试着做一些从未有过的改变,偷偷开上疯人院的车,带着大家一起享受正常人的日子,这样,将原本死寂沉沉的疯人院,带来了些许的光明。

在这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冲突,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共性与个性以及制度与自我的冲突。

如果,人成为制度的附庸,则一切的形式准则都无法与自己内心达成平衡,如果,可以让制度成为人的附庸,则会因为社会的改变,而不断尝试建立新的制度,从而更加满足着现时人们的需求。

评分9.1  五项奥斯卡大奖加身,这类题材的电影,至今无人超越

2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对于护士长这个角色是无比憎恶的,可是,后来仔细一想,其实,她也是受害者。作为已经向魔鬼交出灵魂的肉体,麻木与习惯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她让护士长得到了想要的稳定,却也无形中成为了制度改变路上的绊脚石。

仔细分析这部电影就会发现,其实,护士长在现实生活中,更具有代表性环视我们的周围,打着解放天性和自由希望幌子的人们,无非就是没有在制度中游刃有余,一旦被制度吸入进去,那么,很容易会成为制度的傀儡,最终,站在看似符合大多数人道德标准的制高点,狠狠的惩罚着曾经如同自己一样的同类。

评分9.1  五项奥斯卡大奖加身,这类题材的电影,至今无人超越

《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的讽刺意味十足,且总是用一种喜剧的方式,来进行深入的批判与反思。

它通过麦克墨菲与护士长之间的矛盾冲突为推力,从而连接起疯人院其他的病人,诸如存在恋母情结的比利,装聋作哑的酋长,在群体的刻画上入木三分,也让这部电影从个人着眼发展到窥探群体

所以,这部电影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是反制度化和反模式化的,其实,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它不单单只是批判,更是反思。那就是,如何能在制度化中更好的保持自我,或者,如何能够让个性与共性达到平衡的状态,这样,也就正好揭露出制度化以及被制度化的问题根源。

评分9.1  五项奥斯卡大奖加身,这类题材的电影,至今无人超越

在电影的结尾,麦克墨菲被摘掉了大脑额叶,彻底失去自我,而酋长,则在之前麦克墨菲的数次鼓动中,终于,搬起了那个盥洗台,用麦克墨菲曾想用的办法,砸烂窗户奔向了森林。在酋长走之前,他杀死了麦克墨菲,电影用一个自我换来了另一个自我,而其他的病人,欢呼雀跃的目送着酋长的离去。

这是反抗制度化的胜利吗?

显然不是,因为,疯人院只是小型的社会,而当酋长进入到真正的社会,就会发现,社会是大型的疯人院。正常与不正常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差异,因为,人类是最善于伪装的,所以,与其说逃离制度,不如说找回了自我,从而能够自如的出入制度化的社会。

评分9.1  五项奥斯卡大奖加身,这类题材的电影,至今无人超越

回到之前提到的北岛的那首诗歌来,生活好似一张网,这张网上的网洞很小,那些尚未接触社会的孩童,能够轻易跳脱被网捕捉的命运,因为,他们的价值观还未成型,自我还未显现,这是天性最显露无疑的时候。

而一旦进入成人的世界,无非就成为被网捕捉到的三种人,一种是如同疯人院其他病人那样,自愿选择逃避,听天由命;一种是如同自以为掌握制度的护士长和自以为能够打破制度的麦克墨菲;还有一种就是在别人的对抗中,慢慢找回自我,在制度化的社会中,重新平衡着个性与共性的酋长。

评分9.1  五项奥斯卡大奖加身,这类题材的电影,至今无人超越

前两者属于多数,后者属于极少数我只希望,存在自由与希望的我们,能够时刻提醒着自己,我们是人,不是可以被训练的动物,然后,跟随被麦克墨菲点醒的酋长,一起奔向自己的森林吧,即使,还是无法跳脱到处存在的制度束缚,那又如何,至少,你知道你自己是谁。

评分9.1 五项奥斯卡大奖加身,这类题材的电影,至今无人超越: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